拓展環評工作新思路
發布日期:2009-05-11 訪問數:10094次 來源:
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伴隨著祖國的改革開放、經濟騰飛一路走來,對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,減少污染物排放、改善生態環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但目前環評工作還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,例如對環評工作重視不夠、“環評法”實施效果受限,環評監督檢查和后評估缺位、政府職責有待落實,基礎能力建設薄弱、環評工作缺乏有力支撐,環評違法屢禁不止等問題。如何破解上述難題、推進環評工作進一步發展?《中國環境報》近日刊登的《怎樣拓展環評工作新思路?》一文,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和措施。
該文認為,拓展環評工作新思路,首先要從提高環評意識、轉變發展理念入手。要下大氣力提高地方政府領導、企業和公眾等社會各界的環評意識,特別是加快建立地方政府的環境績效行政考核、行政問責制度,把地方政府的被動應付轉化為自覺行動,消除長官意志在環評及其審批中的影響力。
要全面實施規劃環評。規劃環評在優化產業布局、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等方面作用明顯、意義重大。要不斷完善規劃環評的程序與機制,規范編制程序、內容、方法和審查辦法等。綜合考慮項目布局和發展需求,處理好規劃實施和項目建設的關系,增強規劃環評對規劃的指導作用。要明確規劃跟蹤評價的相應法律責任條款,明確規定各相關部門的職責,避免規劃編制、規劃審批與規劃實施過程脫節。
要大力加強環評能力建設。強化對基層環保部門環評管理人員和環評單位管理人員的培訓,使“依法審批、科學環評”的觀念深入人心。盡快建立環評相關數據庫,明確各有關部門在數據庫建設中的主要職責和工作任務,推動形成環境信息共享機制和交流平臺。加緊制定環評質量評價標準考核體系,作為評估環評報告、考核環評機構、檢驗環評質量和效果的標準。探索通過試行環評資金托管制度,防止環評機構和業主單位存在利益關系,保證環評的客觀性、獨立性和公正性。
盡快完善配套法規、規章。應按照規劃環評、項目環評、“三同時”管理、竣工環保驗收一體化原則對環境保護基本法和環評法規進行修訂,更加有效地落實部門和地方的法律責任。抓緊制定和出臺能源、交通、資源開發、流域等方面規劃環評的技術導則。加強生態類行業環評管理,研究制定生態類建設項目后評估制度等。
業務與信息管理部 趙熙紅